关注CCTV娱乐报,本网站与央视网、中央电视台无关。

       

费波:当中国文化走进芭蕾

时间:2022年8月16日

  【《中国新闻》报记者 李腾飞 见习记者 华卓玛 报道】“干嘛呢,还在做俯卧撑呢,平时不练,现在知道举不起来了吧?”8月6日,中央芭蕾舞团(以下简称“中芭”)小剧场内,四十多个演员翩翩起舞,一个身影一边把控着全场,一边专注于每个演员的动作中。音乐声落,他向演员深深鞠躬,开始与身边的人员探讨动作。舞台上排练的,是根据芭蕾舞剧《敦煌》改编的节目,即将作为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表演于9月初亮相国家大剧院。而这个忙碌的身影,是中芭历史上的首位首席编导费波。,  近日,费波接受《中国新闻》报专访,分享自己一路见证中国芭蕾逐渐形成自己的体系和风格,走进世界的历程。,  觉醒的杜丽娘 “非圣贤”的孔子,  “我在试着用我的认知碰撞着这门伟大的艺术,他们则用身体碰撞着我各种不成熟的想法,跌倒爬起,哭泣再傻笑。”费波在回顾自己20年创作经历的画册中如是写道。,  今年7月上旬,“心之所往——费波舞蹈创作20年作品展演”结束后,费波被任命为中芭首席编导,他也成为中芭历史上的首位首席编导。,  1998年,16岁的费波开始学习现代舞。2002年从北京舞蹈学院毕业后,他进入中芭,开始了芭蕾的表演和创作。,  初入芭蕾大门,他面临着古典芭蕾与现代舞的种种碰撞,甚至是矛盾。上午在中芭进行古典芭蕾的训练,下午去北京798的一些当代剧场参加现当代艺术工作坊的活动……“从南二环到东五环,我在芭蕾的向上直立与现代舞的俯身地面之间寻找平衡,在控制和自由之间寻找可能。”他说。,  尝试各种可能性,后来也成了费波创作之路中的坚持。他说,芭蕾创作最难的是结合芭蕾属性选材和立意,创作的原动力来源于自己对一切事物的感知,找到这样的契合点并不容易,“但创作本身就是要尝试各种不可能,不能为了等待成功,就去放弃所有的可能”。,  2007年,费波参与芭蕾舞剧《牡丹亭》的创作。舞台上,“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面共同呈现着杜丽娘,该剧也成为当时国内罕见的将女性意识觉醒纳入创作主题的舞剧。首演后,其大胆的创新意识、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方式在业内引发了广泛讨论。,  2012年,费波创作的《孔子2012》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创作过程中,他翻开一本本描写孔子的书,反复思考:如若孔子面对着一代代的解读和对他的歌颂,会作何感叹?是喜,是忧,还是彻底的无奈和寂寞?在不断的追问下,最终身为圣人的孔子和如“丧家之犬”般的孔子交替出现在舞台上。费波曾透露,当时中芭的冯英团长在第一次审看作品后做了很大思想斗争,最终因看重这部作品中的当代思维和先锋意识,才让他继续创作下去。,  费波说,每一个艺术表演者都希望自己的创作得到关注和认可,但最终目的是用创作回应时代和自我,不断突破。,  “创作者最需要建立的是自己对艺术的标准和对创作的态度。”费波说,“外界的声音当然也要去听,他们能带给自己不同的角度,但更重要的是坚定自己,专注于创作。”,  面对不同声音 “不急于成,不乱于世”,  “大漠沙海,画僧持灯,一身敦煌飞天,召唤者古往今来的芸芸众生……”这是芭蕾舞剧《敦煌》的序幕。2017年,这部舞剧在北京天桥剧场完成首演。费波以芭蕾的形式讲述了敦煌石窟背后敦煌守护者的故事:画家吴铭与音乐家念予在敦煌相识相爱,后来因刻不容缓的壁画修复工作,吴铭放弃了随爱人赴法的机会,最终将生命献给了敦煌艺术。这个故事背后,是敦煌研究院院长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无数敦煌守护者的缩影。,  《敦煌》的创作构思开始于2012年,费波与团队十余次到敦煌采风,了解壁画修复过程,观摩美术所的临摹现场,在莫高窟的崖顶看防风治沙,在敦煌研究院的职工宿舍住下,与敦煌守护者同吃同住……敦煌之行给他留下了无数刻画于心的画面,比如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监测中心的电脑前一盏盏闪烁的灯,那是显示每个洞窟含氧量的“生命之灯”,红灯亮起,是洞窟发出含氧量超标的警告。费波觉得那景象就像ICU病房,敦煌守护者在抢救“生命”。,  “敦煌人之于我就像一面镜子,豁达朴素的人生信条,至真至纯、严谨执着的艺术态度时刻光照着我。”费波在回顾20年创作历程的画册中写下创作感想。,  舞剧演出后收到各种评价,有些观众想看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舞,而不是守护者的故事。对此,费波坦言:“创作者永远在质疑和肯定的纠结中度过,这种质疑首先来自于自己,要不断与自己对话,寻找更多创作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外界质疑肯定是有的,我们的作品也有很多人不喜欢。完全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我做不到。”,  对于不同的声音,费波的应对方式是专注于创作,“不急于成,不乱于世”。“静待花开的过程其实就是全然专注当下,就像很多敦煌守护者,他们既不是开创者,也不是创作者,不知道未来这些石窟会走向怎样的终点,也不会像演员一样有大幕打开和落下的时刻,但他们却有着匠人般心无旁骛的精神。”,  将中国文化融入芭蕾 让中国芭蕾走向世界,  2003年,费波以演员身份赴法国和日本,参加中法韩日艺术家共同创作演出的作品《IRIS》。2005年,他凭借自己创作的作品《回忆》获得了人生第一个国际编舞奖。此后,他与多位国家编舞家交流合作,应邀赴国外创作。今年5月28日,他赴芬兰创作的芭蕾舞剧《生于大地》在芬兰国家芭蕾舞团成立100周年之际演出。,  从请进来学习西方芭蕾,到带着自己的作品走出国门,再到如今进入西方舞团创作作品,费波由一个芭蕾舞学习者、表演者成为了国际创作者。这也是中国芭蕾从走出国门到走向世界的历程。,  “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我带着我们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经历,到其他国家的文化中去创作作品,是在以一个主人的身份创作。”费波说。,  谈及担任中芭首席编导后的期望,费波说,中国芭蕾经历了将近一百年的发展,诞生了以《红色娘子军》为代表的许多经典芭蕾作品,在新时代,他希望在国际平台上将中国芭蕾的声音传播得更广。,  “我们不仅要从芭蕾的专业技术层面来达到并完成这门西方艺术的精华,同时要诞生能让世界观众看到更具东方思考的芭蕾艺术精品。”费波说,“我们不仅仅要讲中国文化,同时要有在大的时代语境下对世界文化的思考。”,  (完)

     

Copyright © by CCTV娱乐报,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文字和图片转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